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是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校的前身是广东省人民政府1978年举办的广东外国语师范学校和1983年举办的广东艺术师范学校,2001年12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2021年,通过省属职业院校集团办学,广东省民政职业技术学校、广东省对外贸易职业技术学校、广东省贸易职业技术学校三所中职学校并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学校立足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和广东省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聚焦商务服务、新兴信息技术服务、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打造了教师教育类、语言文化类、艺术设计类、表演艺术类、计算机应用技术类、财经商贸类、餐饮服务类等特色专业群。目前学院共设置10个二级学院,专业51个,建成国家级骨干专业3个,省级示范、重点、品牌、中央财政支持专业14个。
学校共设置13个管理机构,服务师生日常教育教学顺利开展。
学校秉承“学贯中西、德艺双馨”的校训,坚持“善知善行、尚德尚艺、开放合作、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了“教师教育出精品、职业教育创品牌”的办学思路,通过“人才培养个性化、教学成果作品化、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视野国际化”的教学“四化”改革,构建了“HAPPY+”双核协同(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达到全国领先水平,获“全国职业核心能力优秀课程示范教学单位”。
学校紧贴市场办学,每年招生时将依据实际情况对专业进行适当调整;毕业生就业质量高,平均就业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毕业生创新能力满足度高于全国高职平均水平。
学校在依托教学、科研、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在学前教育领域、中小学教师培训、餐饮人才培养、外经贸人才培养、语言文字培训测试等方面为广东省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支持。
一、校友简介
陈伯英,生于1974年10月,广东化州人,1991年就读于我校原广东省艺术师范音乐教育专业。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禅城区作家协会理事,早年曾教过书、扶过贫。现居佛山禅城,从事教育管理工作。曾在《作品》《河南文学》《佛山文艺》《佛山日报》等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若干,2022年出版扶贫题材长篇小说《山海之歌》。获第七届佛山文学奖新锐奖。
(作者陈伯英)
二、书籍介绍
小说以作者陈伯英2016年至2019年在湛江市廉江市越溪村扶贫的经历为灵感,是一部扎根粤西山区的奋斗史,多角度展现了以顾土为代表的佛山扶贫干部带领越溪村干部及贫困户为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而战天斗地的动人故事和奋斗历程。
(书籍《山海之歌》照片)
作品主要描述了2016年至2021年间禅山(佛山、禅城)对口帮扶海城(湛江、廉江)的扶贫故事,主题突出,寓意清晰,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是一部杠杠的正能量作品。小说讲述的是扶贫干部顾土因地制宜,指引村民开展种植百香果、养殖蜜蜂、光伏发电、派发鸡苗等扶贫产品新项目,以购代捐的形式让贫困户增收,贫困户每年人均分红多达2500元以上。同时,顾土整合两地社会资源,在村里开展美容培训和粤菜师傅培训, 让村民走出一条靠手艺发家致富的路子;顾土深深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从佛山组织名师和医疗专家进村“送课下乡”“送医下乡”,还在当地小学建立了第一所图书馆,还培养了一名图书管理员。小说中,顾土和村干部们,通过村道乡道建设、村文化广场建设、篮球场建设、路灯建设等项目,改善了村容村貌,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让小说中的扶贫故事生动有趣,体现出一种现实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准确把握住了一线扶贫的现实生态。越溪村最终如期脱贫,既体现了党和政府扶贫政策深得人心,同时也褒扬了我市扶贫干部俯身扶贫事业取得的骄人战绩。小说较为生动地抒写了禅山与海城两地密切协作,共谱扶贫之歌的时代风貌。
三、校友寄语
天空是飞鸟的光荣,高峰是攀登者的使命。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每一个作家艺术家,都是向着天空的梦想者,为了梦想在漫长艰辛的艺术道路上跋涉。在这条道路上,那些根本的信念像星辰一样指引着我们。创作《山海之歌》,我最大的感受体会,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扎根基层,深入生活,倾听人民的声音,才能写出有温度和热度的作品。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体现着时代高度、描绘着时代气象的文艺作品,必定构成一个时代的精神地图。而要绘就这样的地图,作家艺术家们必须深刻认识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不仅要成为时代生活灵敏的观察者、忠实的记录者,也要成为这个时代积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人民既是文艺的源泉和目的,也是文艺的根本方法,新时代的文艺铸就高峰,就是要让文艺的声音在一个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心灵中回响,让文艺讲述的故事既是“我们”的故事,也是“我”的故事,同时也是面向世界面向人类的中国故事。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永远怀着一颗敬畏感恩之心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只有扎根基层,深入生活,倾听人民的声音,才能写出有温度和热度的作品。
(校友会:文图)
【关闭】